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李鸿章与“丁戊奇荒”
作者:姚珍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丁戊奇荒” 荒政实践 
描述:督兼理赈运事务的李鸿章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从总体上而言:李鸿章所采取的灾前预防、赈灾、灾后恢复措施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对吏治的整顿、对赈灾官员的选贤任能,对于荒政的推行也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并且他在办赈中注重恤民与恤商相结合,这些都显示出他务实性的一面。但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吏由于受时代、传统的影响,他所推行的荒政措施有一定局限性: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灾前预防重视还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灾区的生产力从而达到抵御灾荒的目的,而是就灾论灾,治标不治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能给与过高估计。另外,李鸿章在办赈过程中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民间疾苦,而是以自己的政治前途为主,有很大自私自利性。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丁戊奇荒”简况和李鸿章的主要荒政措施。李鸿章...
李鸿章“和戎”思想及其在边防建设中的实践
作者:陈东杰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和戎思想 海塞防之争 伊犁危机 中法战争 
描述:的发展环境,所以在办理外交事件中,李鸿章往往主张息事宁人,表现出对外妥协的态度。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李鸿章对外“和戎”是期望争取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和平环境,为发展自强运动创造条件。由此,李鸿章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强运动的主体政策。为贯彻“和戎”思想,面对西北边疆危机之时,李鸿章不惜主张放弃国土转而全力进行军事自强建设。在后来的西南边疆危急之时,李鸿章清楚越南对于西南边防的重要性,主张在越南划定南北分界线,以保全越南独立继而保证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李鸿章对外“和戎”,对内则积极进行“变法”。在和平时期他积极支持边疆地区的军事、经济建设,旨在巩固边防的同时带动边疆地区人口、经济的发展。李鸿章所指定的总体发展政策是适合时宜的,但受制于内外因素,不能有效执行。最终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
李鴻章與琉球問題(1877-1882)
作者:端木琳  年份:197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鴻章 琉球 中國近代 外交史 中日 日本 歷史 地理 
描述:理方式窺其意識型態及其衡量、裁斷的標準。第四章探討身兼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之外交職權如何?以明瞭他的意見在外交決策中的地位。第五章結論--在知識上:李鴻章對日本、琉球的認識不夠充份,但比諸時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外交行政上;李鴻章是一個與議者、執行者而非決策者。
李鴻章與中國鐵路
作者:陳文輝  年份:197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鴻章與中國鐵路
李鴻章的對韓政策(1876ㄧ1882)
作者:鈴木修  年份:197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鴻章 對韓政策 朝鮮 藩屬 
描述:接受 國際間的對等外交觀念,而中、韓間的宗屬關係,亦在外力壓制之下開始動搖。 李鴻章於清同治九年( 一八七○年) 就任直隸總督,並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參與當 時中國的外交事務,其對朝鮮「東土屏蔽」的地位最為重視。 本文就李鴻章在壬午事變前後的對韓政策,逐漸由「放任」轉變為「牽制政策」的漁 變過程與歷史情景加以探討。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文除前言、結論外,內分三章:第二章「朝鮮與西方各國的通商 」,主要為壬午事變前,朝鮮對外政策與對外關係的背景。第三章「李鴻章與朝鮮的 門戶開放」,重點為在李鴻章的勸導下,朝鮮與西方各國交涉的實際狀況。第四章「 李鴻章與朝鮮的外交」,則是就壬午事變前夕與爆發後,有關李鴻章介入朝鮮外交事 務決策的程度。 總之,一八八○年代李鴻章的對韓政策,實藉列強的勢力以牽制日本的入侵,即採取 「以夷制夷」政策,促進美英法等國與朝鮮訂立通商條約,即為此一政策的運用。而 其政策推行的結果,由消極放任、暗中操縱,轉為積極干預,其結果扭轉了中韓屬邦 關係,並將朝鮮推向國際社會,就中國漸受侵奪的宗主權而言,李氏的對韓政策,實 有其階段性的成就,但卻促使朝鮮淪為列強角逐之對象,可謂得失互見。 #50010421.abs #50010421.abs
朝日《江华岛条约》签订与清政府“劝告”质疑
作者:常乐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宗藩体制 《江华岛条约》 朝鲜政府 李鸿章 劝告 质疑 
描述: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发动一场战争来开拓海外市场和转嫁国内危机,侵略近邻朝鲜必须面对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而这恰恰是日本“长远目标”的最大阻挠,担心重演历史上的“壬辰抗倭”,可以说这也是两种制度在近代东亚三国间一次大碰撞。1876年2月26目朝日两国签订的《江华岛条约》,使得日本终于迈出了侵略朝鲜关键的第一步,对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长久以来一直尊奉中国为“上国”的朝鲜,面对所签署的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又在清朝那里得到了怎样的态度呢?支持?反对?亦或其他?中国清政府及李鸿章从中究竟饰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是否真如历史一直以来流行的观点认为的那样,他们对朝鲜进行了“劝告”?从前后事实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看出,“劝告”之说实有纰误之处。清政府从中朝间传统宗藩关系出发,恪...
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
作者:张凌宇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一、晚清外交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清帝国从乾隆后期开始,国势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日益崛起。 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升的势头相反,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包括统治阶级都蒙受了奇耻大辱,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综合国力日渐衰微。 李鸿章独揽当时中国军、政、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参与并主持了几乎所有的清朝重大外事交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及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须和戎”、“实力外交”以及“以夷制夷”等几个方面。 二、“外须和戎”的策略 “和戎”实际上就是维持和局。李鸿章的“和戎”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关:第一,中国当时的国力状况及其与西方列强对比的过分悬殊。第二,致力于为中国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第三,当时远东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是促成李鸿章“外须和戎”策略的外部因素。第四,“和戎”外交策略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提出、制订到实施都贯彻和体现着儒家的思想。 “和戎”列强,实现和平,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变法以求自强自立,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一目
晚清幕府研究
作者:李志茗  年份:200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 幕府 幕僚 陶澍 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描述: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晚清幕府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幕府展开个案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及其对晚清政局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4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概况。根据幕府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一部中国幕府制度史分成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二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而由传统幕府演进至民国幕府,虽一度出现了明清幕府的变形,但其神韵不失,实赖诸晚清幕府。晚清幕府上承传统幕府,下启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起着前后衔接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非仅如此,它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产生并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自觉肩负着为清政府革除弊政、排忧解难乃至变法图强的重任,所以剖析晚...
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
作者:吉正芬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外交体制 总理衙门 北洋大臣 李鸿章 
描述:清外交体制经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一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晚清外交观念从夷务—洋务—外务的一个转变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考察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简述清代早期的对外关系,及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总理衙门外交权责的分配及其运作方式。其二,论述北洋通商大臣权责的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外交职掌范围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其三,论述晚清外交权利结构的二元性特征—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在外交上的合作与竞争。因奕訢文祥与李鸿章的合作关系,使得二者的合作达到高峰,其后,文祥去世,奕訢遭受打击,被逐出总理衙门,总署权力下降,沦为—备咨询的顾问机构,北洋大臣李鸿章独掌对外交涉。在李鸿章下台后,清廷外交又短暂地回复到督抚外交的局面,直至外务部的成立,才结束了晚清外交权力机构混乱、政出多门的局面。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长达40年,其间形成的外交权力重心双元化对晚清对外交涉的影响,致使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处理外交事务都没有独立的主导权,相互受到牵制。晚清外交失利,固然与清朝的国势有关,但这种外交机构权责分配的混乱,外交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外交涉时政策的反复与被动,则不是一句“弱国外交”可以修饰的。
明治初期日本对华外交研究:以日清琉球问题交涉为中心
作者:山城智史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明治政府 井上馨 琉球问题 李鸿章 伊犁问题 
描述:治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也包含着“扩张领土”的战略意图,琉球地处远离中央的边境地区,同时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在东亚近代化潮流中,其归属成为中日外交上的重要问题。经历了从琉球国到琉球藩、冲绳县的变迁,明治政府最终吞并了琉球。明治政府吸收和采纳了近代西方的国际关系准则,这与依靠传统国际秩序,力争保护朝贡国的清政府之间在体制上的差别形成鲜明对照,并在从琉球到冲绳县的变迁中体现出来。在东亚国际秩序动荡重组的漩涡中,明治政府不顾清政府反对,执意施行“处分琉球”,在短短的十年内彻底地改变了琉球的命运。本文以历史学实证研究为中心,结合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多角度地检证明治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19世纪70年代约十年内,明治政府与清政府围绕琉球问题的交涉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本文由序章、正文四章和终章构成。主要论述明治政府围绕琉球问题与清政府展开的交涉,同时对清政府与俄国之间开展的有关伊犁边界问题给琉球问题的处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释。本文在积极借鉴中日两国学术界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挖掘资料,对明治政府的对清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提出井上馨有效地利用清俄伊犁边界问题,旨在维护明治政府在处理琉球问题上的有利地位。明治政府为了顺利推进日清间的“分岛改约交涉”,对国际背景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抓住清政府的弱点,明治政府步步为营地奉行“扩张领土”的既定政策,最终将琉球并入日本。明治政府修订与西方国家以往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当时最为紧要的外交课题之一,遂决定首先在《中日修好条规》到期之前进行修订,试图将上述两项政策结合起来,以期推动与欧美各国的改约进程。然而,无论是分岛方案还是条约修订案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而未能如愿。为此,明治政府则转而主要着眼于清俄间的伊犁边界问题,并将日本和俄国在暗地里合作的姿态和讯息有意地传递给清政府。同时命日本驻俄公使全面调查清俄之间的交涉态势,秘密收集各方面情报。井上馨在弄清楚清俄交涉的态势后,对正在北京谈判的宍户公使、天津及上海的日本公使及时做出指示,寻求本国在琉球问题上的利益最大化。综上所述,明治政府通过吞并琉球,在实施扩张领土政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无疑,明治政府与清政府之间针对琉球问题的外交交涉,以及明治政府推动中日之间改约的努力,也包含着明治政府在向近代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通过与西方国家修改“不平等条约”而构筑对等关系的外交意图。